泰康人寿藏品
英国保诚集团藏品
中国建设银行藏品
“企业”和“艺术收藏”本是两个人们熟悉但又感觉它们之间距离有些遥远的行业,但“企业艺术收藏”这种行为在海外已经有着上百年历史,20世纪80、90年代在西方更发展到了高潮。曾有人说,过去50年中,西方对文化艺术支持、赞助贡献最大的不是政府、博物馆、私人收藏,而是企业!
将自身积累的闲置资金,用于艺术品的购买和收藏,进而获得相对保值且稳定增值的投资回报,并树立良好企业文化形象、积极回馈社会的行为,即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艺术收藏。目前,“企业艺术收藏”的热潮也正在中国涌动。在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艺术收藏论坛上,中外企业家和收藏专家等畅所欲言。
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光绪年间的“斗彩花卉纹盘”、徐悲鸿《奔马》、张大千《泼彩山水》等优秀的艺术藏品存于中国建设银行;吴印咸《艰苦朴素》、陈逸飞《黄河颂》及曾梵志《无题》等成为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藏品……中国的企业收藏艺术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增长季。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国内企业对中国艺术品拍卖直接或间接投入约占总成交额的40%。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办公室主任王琳认为,企业艺术收藏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可以陶冶和提高员工的情操和艺术境界,是企业与文化管理渐行渐近的助推器。
“近年来,一些企业在长期收藏基础上建立的一批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已经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企业收藏的艺术品大多是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甚至是免费开放的。”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说,个人收藏限于精力、学识、能力,财力,一般的爱好者、收藏者对艺术品的收藏很有限;企业家们除自己爱好、学习,还受到其建立的专家学者顾问团熏陶,视野更为广泛,鉴赏更为准确,对于艺术品的保存和文化价值的传播更为有力。
收藏:时代与文化同在
“在艺术历史长河中,各式
各样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各国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展示文化,重视文化,表示对经济成果之外的文化的欣赏,对我们营造归属感和促进身心发展都颇为重要。”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表示。
德国德意志银行藏品已逾56000件。福林明集团1968年创建的福林明艺术收藏,保存了1770年以来逾750幅名家画作。英国施罗德集团收藏艺术品有200年历史,从20世纪陶瓷艺术到当代绘画、雕塑,施罗德集团艺术收藏包罗万象。渣打银行收藏的艺术品则包括了从南非风景画、西方油画到描绘中国广东、澳门及香江等地浓郁东方风情的艺术作品。
“文物艺术品是历史遗留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财产,现当代艺术品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成果,都是有限的文化资源。有限资源只有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才有可能实现资源利用以及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李小磊认为。2010年中国银行(601988,股吧)浙江省分行与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合作,向该公司艺术拍品的买受人提供贷款,把文化产业和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一池春水盘活了。
艺术:前行与发展之路
西方社会的企业艺术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叶。当时企业促使艺术家工作,主要是为了将艺术融入产品及公司广告。时至今日,企业艺术已经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家每年为艺术品购买与长远投资留有预算。企业家还会聘请专家进行管理,通过讲座、宣传册等手法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兴趣。杜嘉祺说:“中国的企业艺术刚刚踏上令人兴奋的发展旅程,我亦很有兴趣见证它的发展。”
香港安盛保险公司亚洲区总经理孙贵珍从艺术品可能面临的危险、保险范围等专业角度谈到企业在艺术收藏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选择高品质的艺术品才能保持企业艺术长久的生命力;不要常常改变收藏方向;避免将所有资源投放到单一艺术家的身上。”杜嘉祺建议,必须积极从员工推广着手,让他们有机会欣赏及了解每件在办公环境展示的艺术作品。
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说,企业艺术收藏在西方发展得较为成熟,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企业艺术收藏这一良好的收藏理念和机制,能够成为一座搭建在中国优秀民族企业和时代艺术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