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
人民币收藏钱币市场,往往听到人们说这是什麽什麽版,那是什麽什麽版,自己看来却是一头雾水,看不出个所以然。我当初也是这样,这恐怕是很多初学者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了解银币版别,是一项基本功,也是很大的乐趣所在,特别是近代机制银币的价值透明度很高,想捡漏基本只能靠在版别上捡一捡,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版别的相关知识,从今天起,将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既然题目叫《银币版别之我见》,就是说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银币版别的定义,以及如何规范版别分类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很多专家级的泉友也在讨论之中。因此文章中难免谬误,还望多多指教,共同研究,一起进步:)
第一节 何为版别
版别如何定义呢?我觉得应该这样说:银币版别是指同一类银币,由于外形特征、金属成色、图案字体上的区别而进一步细分的类别。同一类银币是指什麽呢?我认为是指整体图案基本一致的同一年份的银币。打个比方,所有的三年袁大头就是同一类银币,而九年和十年就不是同一类。外形特征包括重量、大小、薄厚、边齿形状等等;金属成色包括低银的、高银的等等(就是含银量不同);图案字体特征顾名思义就是银币表面花纹、图文的不同等等。广义且通俗地讲,同一类银币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不同的版别。从这个角度来说,版别应包括:版别、细目、细细目、模损(工艺缺陷)、修模、改刻、加字(或花)、特殊暗记、地方版、私版、错(混)配、错版等等。
版别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标准参照物的。在一类银币中,官造的,铸造量最大的往往被定义为标准参照物,也就是普通版。例如普通的三年大头(天津版)。凡是与之有明显差异的三年大头皆可称为三年版别,于是就有了O版、三角圆、O版三角圆、O版华、牛口造、断笔民、甘肃版、新疆版、福建版、苏区版、军阀版等等等等。这都是在字体、花纹、图案、甚至整体风格上与普通版不同而区分出来的。在一类版别中继续细化,就有了细目,例如在三角圆中有大星、小星,有沈阳版有四川版等等,又例如在O版中有实心O,有半O,有隐O等等,细目之中再有不同则为细细目,比如O版中有O居中、O偏左上、O偏下等等,又如O版三角圆有短麦芒、普通麦芒和特长麦芒等等,当然有时还可再细分,但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搞到细细目已经足够了,毕竟过去的银币是手工雕版,严格说应该是版版不同的,搞得过细没有意义。
那麽,这些形形色色的版别是如何产生的呢?接下来的几章中,就简单论述一下几种主要的原因。
第二节 试铸版与暗记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国家主权沦丧,政治动荡不安,白银外流,外国银圆大量涌入,金融命脉受到列强威胁甚至把持,国家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尽管如此,对于国家法定货币的铸行仍旧体现出那个年代少有的严谨,并结合中国实际有一些非常独到的设计,特别是对于货币图案、面值与实际价值、成色、铸造量、实用性等方面,往往是拿出好多套方案,铸造出样币,反复修改,最后做出取舍,保留一个最优方案,开始正式铸造发行流通。正常来说,确定某一方案后,其他试样就应该销毁,但有时会流出一小部分进入收藏领域。有时在发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又进行修改,甚至回收,这就造成出现了很多稀少的试铸版别或只流通了很短时间收回销毁的版别。例如广东七三番版、大清宣三长须龙、以及大家熟悉的二十一年三鸟等等。
再来说说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暗记。如同我们现在造币过程中要采取防卫措施一样,近代机制币往往有很多设计独特,制作精巧的防伪暗记。这些暗记往往存在于币面图案的隐秘处,制作十分精细,以达到防伪的效果。例如我们熟悉的三年大头“O”版,就是在花结中有一个隐藏的小圈,八年大头有的在花结上中部隐藏一个点,有的在麦粒中含颗“珠”,有的在背面下方边齿上加五颗星等等。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大多数(大约占到80-90%)北洋23年和24年机器局龙洋上,在龙尾巴上都会有一个规整的十字型戳记,我认为,这个戳记不同于一般的钱庄戳,因为几乎所有的十字戳记都盖在相同位置,而且很一致很规整,所以断定是造币厂在生产出银币成品后加盖的防伪暗记。另外,也有一些暗记是用来做标记的,特别是在一些私铸币中,造币者会留下自己的标记,以和其他的私铸区别开来。不同的暗记组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版别,成为我们收藏的乐趣所在。
第三节 地方特色与私铸
随着洋务运动地开展,我国在各省陆续设立了众多近代造币厂,这些造币厂在中央的统一协调和调度下,按照一定的统一标准进行造币,尽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由于地方势力、工艺水平、技术标准、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地方特色,造就了北洋、江南、吉林、新疆、四川等众多包含无数版别特征的系列机制币。
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很多地方势力拥有造币能力甚至造币权。同时众多私家钱庄多如牛毛,地方巨贾富可敌国,也有不少具有造币能力和实力。总的来说,我认为私铸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成色不佳的,这样的私铸大多带有伪币的性质,无非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另一类是成色很好的,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三种:1、当地官铸不足或铸造者所在地没有造币厂,但流通迫切需要。2、说明公众流通领域对斤两货币(元宝)已经不认可了,而是欢迎标准银圆,造币者只有将手中的银子铸成标准银元才好交易。3、只要成色好,重量标准,大家认可私铸。于是形形色色的私铸也就进入了流通领域。
第三节 模损
再来说说模损。模具在银币铸造过程中是会逐渐损坏的,比如模具开裂或者细部花纹磨损等等情况非常常见。有时,模具的破损往往发生在比较细致的部位,例如文字笔画方面,可能少一横或缺个点等等,因此个人认为比如缺口造、断笔民等一般是模具损坏(但不绝对)造成的;有时模具发生开裂,就会在币表面形成突起的裂纹,称为裂模,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样子,这往往会影响价值,但一般说却是真币的保证,如果裂痕恰好出现在某些特定位置,就会造成图案的变化,比如在人像头上出个小“辫子”,衣服上出个褶等等;有时会出现流银的现象,往往也是模具有缺损,在加上压力原因,在钱币表面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小点甚至银块,比如在人像面部“长颗痔”,边齿异常等等;另外有时由于压力不够,出现图案很浅的情况,称之为浅打;或者明显出现图案偏移、重影、漏打、透打、光边、合面或合背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工艺缺陷,可以当作是趣味品,宽松的讲可以算是版别,严格说就不属于这个范畴了。当然物以稀为贵始终是收藏的一大真理,有些罕见的趣味品非常有趣,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价值自然也很高。
第四节 修模与改刻
修模与改刻,这类情况在近代银币中十分常见,比如袁大头、北洋、江南等类银币中都经常出现。修模通俗讲就是将原有的钢制币模上的某些部位的花纹、图案、文字等进行修改,这样的修改必然带来版别上的改变,大体来讲这些修改可以分为两类,即主动修改和被动修改。被动修改是指原本使用的币模因用量过大,造成模损,就会出现例如麦穗变形、文字缺笔画(比如“省”字的“目”变“日”甚至“口”)等等;或者是原先做好的模具发现某些地方有问题;或者是上级领导原先指定的图案又有了新的指示。这些情况如果任由出现在政府铸币中,当然是不严肃的,因此发现后不得不纠正,但是由于制造模具的成本很高,而大多数这类情况下,模具有问题的只是一小部分,整个作废掉实在可惜,而且有时工期很紧,重新制模又来不及,于是造币厂就会想办法在原模具上修改一下,以便能正常使用,总的来说这样的修改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因此叫被动修改。主动修改是指某些年份的银币铸造量不大,用过的模具还很新,而下一个年份的铸币在图案上变化不大,本着节约的精神,只是在年份上稍做改动就可以接着用,于是造币厂有意识地改模具,这叫做主动修改,例如,我们见到会有北洋33的银币被改成34,于是出现了卷“3”异“4”、以及卷“3”旗“4”等版别,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述34年银币的龙图案是33年龙而不是常见的34年龙(33和34年龙的龙鳞感觉不同,可仔细对比:)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下,33改34不要紧,为啥呢?因为除了罕见的卷“3”旗“4”(大概一般品的800-1000)外,无论哪种33改刻34的都不如33年值钱,因此我们所能见到的33改34基本可以肯定是造币厂官改的而不是后人伪造的(卷“3”旗“4”因为字型复杂也鲜见伪造改刻的)。但同样是北洋,25和26年改刻就很要命!我曾经发现一枚26年,经与多位泉友探讨,肯定是25年改的,但是由于包浆很地道,而且改的非常舒服,所以怀疑是造币厂官改的而不是后人伪造的,但是如果此币洗过,或者那个“6”字稍微不爽,就很容易把造币厂官改的版别误认为是后人伪造的假货,这个问题至今我也没找到好的辨别方法,有待大家研究。
第五节 错混配与错版
错混配与错版与修模与改刻有很多相关之处。我们知道有些省份比如江南系列银币中有一些非常罕见的错混配情况,比如乙巳错混配甲辰龙等等(在《江南龙洋》一书中有详细描述,该书是天堂三顾茅庐等泉友的心血,正式出版物),更有大家常见的如云南老版半圆中有宣统混配光绪龙等。我认为,对于造币厂来说,无意间马虎错用了不同的模具这种情况应该是不会发生的,毕竟造币是很严肃的事情,因此应该是有意所为,就象之前说过的,如果以前用过的模具还很新,为何不接着用呢?毕竟要讲节约嘛:)因此就出现了这些有趣的情况。不过必须要注意造假的问题,就拿乙巳错混配甲辰龙来说,您可瞅准了,别是把甲辰二字铲去,再改上乙巳,无论何时请牢记:造币厂官改的是版别,后人伪造的是假货!
最后说说错版,这往往就纯粹是雕版工人不注意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的,例如图案等出现纰漏,特别是文字、字母的错误,我国近代银币上既有中文,又有英文,而币模既有在外国制造的,也有在中国制造的,雕版工人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这就难免造成错误,特别是一些英文字母,如“O”错“C”,“F”错“E”等,盖因对文字不认识之故,不过这些错误也造就了众多稀见的版别,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收藏乐趣。
第六节 后造与臆造
后造简单说就是在某种银币的官方铸造发行已经结束之后,因为某些原因利用原有模具或者按照原有样式重新雕版制模,重新铸行的情况。其实后造既有官方行为,也有个人行为,深入研究起来是很复杂的。官方后造的例子并不多,新版云南光绪元宝七钱二分和三钱六分银币以及江南甲辰银币在民国初年都曾铸行过,含银量和图案与原版略有不同,特别是民国版的新版云南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据说含银量低至40%以下,三钱六分甚至低至15%以下,另外,民国23年帆船银币在民国23年以后也发行过。由于资料非常匮乏,实物也不多见,因此,这些官方后造的目的和原因也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至于个人后造,最有名的例子恐怕就是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京局制造银币。据说,当时只有少量辅币进入流通领域,一元主币还没来得及铸造,造币厂就毁于战火,所幸整套京局制造的造币模具流落出来,被当时的北京收藏家私下铸了一些,这应该也算后造了。
臆造就是指炮制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银币,满足一些收藏者的猎奇心理。这大多纯数个人行为,严格说却不是造假,而是创造性行为,特别是一些做工精湛的早期臆造银币,还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据说著名的袁像飞龙银币就属于臆造币,相传是民国大币商自娱自乐并赠送亲友的,不知是真是假,有待详细考证。而一些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臆造品则纯属粗制滥造之物了。
总之,银币版别复杂深奥,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的好习惯,试想在放大镜下发现一枚与众不同且头次谋面的银币该是多麽激动人心的啊!而且一般初学者都是从普通品种下手,往往普通品种存量较大,版别也就丰富,以普版价格买到稀少版别,那种心情就更爽了!
谢谢!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