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货币三孔布之上専背十二铢分析介绍
三孔布,是我国在战国晚期的时候流通在赵国和原中山国地区的使用货币之一。三孔布的形制非常特别,其造型为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并有明显外廓,首部及两足皆有一圆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
三孔布,是我国最早有纪地、纪值铭文(铢或两)的货币。该币按背文分大小二等,均为正面纪地名,背面纪重和纪值,大者背文“两”,小者背文“十二朱”。朱者,铢也。《孙子算经》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二铢既为半两。面文有二十余种,经考证多为赵国地名。
传世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计约十几种,皆为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