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宝钞是中国印钞早期的发行纸钞
大清宝钞是清代咸丰初年,清政府印发了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当时的大清宝钞与官票合称钞票,“钞票”一词由此而生。大清宝钞为竖式长方形,上方书“大清宝钞”四字,中间竖书“准足制钱伍拾百千文”,并有满、汉两种文宇的红色方形“大清宝钞之印”,下方注文“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向京处各库一概收解每钱钞二千文抵换官票银两”。
清代印刷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多为木版或铜版印刷,与宋、元、明时相仿。票面尺幅较大为二色或三色套印。
而且为了防止伪造,在大清宝钞的票面上加盖官府印鉴,用以保证信誉和增强可靠性,大清宝钞的防伪技术可以说在中国印钞史上尚属早期的仿伪措施。与此同时,政府还制定了维护钞票信誉的法律,通过对伪造者和揭发报官者进行惩罚和奖励的法律条款来防止和制裁伪造者,以保证钞票的流通和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