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元宝背后发行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争议
“清泰”是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年号,历时三年(934—936)。清泰年间铸币史书无载,但曾见“清泰元宝”实物。民国十年,泉家郑家相在上海曾见一枚大如折三的“清泰元宝”,认为是寺观钱,但由于价昂没能购买。
对此郑家相在所著《梁范馆谈屑》中曾经谈及:“至(民国)二十四年间,辗转为戴葆庭所得。无锡丁氏入采《历代古钱图说》,列为后唐末帝钱,并谓:‘制作、铜质,与篆书永通泉货相侔。’然明眼人谁信之?”一时郑家相将其断为元代寺观钱的说法基本成为定论。马定祥在批注《历代古钱图说》时也说:“清泰元宝乃元朝清泰寺观钱,‘宝’字仿崇宁也。但亦仅见。”
时至今日,“清泰元宝”为仅见孤品的说法肯定已站不住脚了。除笔者集有小平钱外,亦见泉友集有34毫米左右的折三钱和45毫米左右的折十钱,各等钱币版式也不止一种。从这些钱币的形制、铸工、文字书法看,笔者认为绝非元代寺观所能为者,应为国家正式铸造的行用钱。五代时期是中国铸币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度阶段,钱文带有楷书意蕴已不足为奇。
历代所铸祭祀大钱与行用钱是一一对应的,是否铸有行用钱,祭祀大钱是最好的明证。下面就介绍一种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清泰元宝”祭祀大钱。是钱直径71.7毫米,中缘细郭,穿孔较小。面文“清泰元宝”对读,书法介于楷隶之间,“清”、“泰”、“元”三字已趋向楷书,而“宝”字仍为隶书。钱文笔法与目前所见各种“清泰元宝”行用钱都是同一风格,与折十型大钱写法尤为接近。可以断定两钱钱文皆为一手所书,但也有细节差异,不是一次书就。钱币光背无文,面背均未加铸阴刻纹饰。从钱币的精整程度和表面锈蚀情况看,这枚钱币亦为用失蜡法铸制的鍮石大钱无疑。其直径亦符合72毫米左右祭祀大钱的等级标准,是一枚素面无阴刻花纹的祭祀大钱。